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文化厅提出的172处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8处与现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现予公布。
祝家楼古民居
  祝家楼古民居位于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民居由三条南北纵深、互相平行的巷道相连,每条巷道口均建有门楼,自东向西依次为花门楼巷、曹门楼巷、香铺行巷。花门楼巷两侧为祝正本老宅、祝尚珍老宅、祝尚贵老宅、祝正林老宅、祝建功老宅、祝中洲老宅、祝先满老宅、祝先辉老宅;曹门楼巷两侧为祝正英老宅、祝正宁老宅、祝中斌老宅、祝永海老宅、祝先杨老宅、祝正喜老宅、祝尚方老宅、祝忠汉老宅;香铺行巷两侧为祝永柱老宅、祝永神老宅、祝尚正老宅、祝尚信老宅、祝忠珍老宅、祝尚红老宅、祝正权老宅,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青砖墙,布瓦铺盖,上铺木0,0之间互通,墙体上部饰以彩绘。祝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乙未年(1…[详细]
笔峰塔
  笔峰塔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清代石塔。八角七级楼阁式塔,通高17米,基座连长4.38米,高1.2米,底层南壁设券门,额题“直达蟾宫”,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南壁也有石龛,饰有简单图案。五层以上其项已封固,六、七两层闭不可攀,五层天顶镌八卦图,除底层外,每层有圆窗4个。该塔建筑风格挺秀简洁,继承了南方风水塔,特别是清代南方地区楼阁式石塔的建筑特点,同时,现存的内设弧状旋转式石阶“壁内折上式结构”的石质古塔所存的实例较少,因而该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毕家畈塔
  毕家畈塔位于赤壁市神山镇毕家畈村,清代石塔。坐东朝西,六角五级楼阁式塔,通高约18米,全部由石块垒砌而成。基座正方形,边长5.2米,高约1.5米,四周边沿处有一圈榫眼,每边各四个,共十二个。塔身为正六边形,六个塔角卷曲上翘。第一层西面设一拱形石门,在石门上方刻有“光路”二字;第二层西面刻“聚奎”二字;第三层西北面设一拱形石门,大小与第一层相同,在东南面、西面、西北面各设有一个圆形窗孔;第一、三层设有神龛;塔内设有石台阶,可上至第三层。该塔与赤壁市内的峨石宝塔建筑风格相同,对研究清代民间石塔的建筑工艺以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节山大夫第
  节山大夫第位于通山县通羊镇郑家坪村,清代建筑。包括大夫第、孝子坊、种子桥。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朝西,面阔五间,通深三进,占地840平方米,硬山顶式,青砖及顶,青瓦覆盖,前后厅穿斗木构,正厅抬梁构架。孝子坊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28),平面呈“八”字形,面墙呈三门四柱牌楼形式,正门顶额匾牌为钦赐“皇恩旌表”龙风碑,中额为“孝子坊”,二侧及上下均为砖塑面墙与彩绘的装饰。种子桥为单拱单券单伏石拱桥,拱券石排列为横联拱券。节山大夫第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及宗族伦理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王氏老屋
  王氏老屋位于咸宁市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清代建筑。占地面积736平方米,由正屋、横屋组成。正屋坐南朝北,面阔五间,深四进,青砖筑体,硬山青瓦顶,一字式山墙,八字形面墙,檐下以砖砌成倒须弥座式,通饰斗拱彩绘,一、二、三进为穿斗抬梁混合构架,四进为穿斗木构。横屋依正屋东墙而建,大门顶饰砖质贴面门楼,面阔三间,通深四进,各进巷门与正屋连通,装饰基本与正屋相同。该老屋对研究清代鄂东南山区乡土建筑布局、结构与形式有重要意义。…[详细]
太白顶塔林
  太白顶塔林位于随州市桐柏山太白顶风景管理区,清代塔林。分东西两个塔林,分别有7座塔、3座塔。10座塔均为和尚墓塔,除1座用自然石块垒砌外,其余均用人工凿制的规整石材砌成。塔身三至八层不等,最高7.5米,最矮3.08米。分楼阁式塔和喇嘛式塔两种,并有空心和实心之别。其中2座塔身下嵌有石碑,记载墓主法号和下葬纪年。该塔林整体布局合理,建筑别致,保存较好,为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详细]
云堂寺砖塔
  云堂寺砖塔位于随县万和镇七尖峰林场,清代砖塔。坐西北朝东南,塔身呈圆形,穹隆顶,须弥座,塔刹呈宝葫芦状。通高3.6米,用青砖平砌,糯米石灰浆勾缝,外顶部用石灰浆抹平。塔门高1.7米,宽0.5米,上部呈弧状,下部有石门坎。塔座用长短不一的石条垒砌,呈正方形,边长4.5米,向内渐收成三层台阶,上下大致对称,整座高1.5米,石座腰部四面正中各开一方形小洞。塔室内壁有龛。塔刹高约0.9米。该塔造形别致,保存较完好,对于研究明清及佛教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野椒园张氏侗寨
  野椒园张氏侗寨位于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清代建筑。坐西南朝东北。里面是天井屋,外面是吊脚楼,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天井屋有上下两层地基,后部建正屋、天井,前部倒座吊脚,设为过道。右侧天井长13.6米、宽10米,中间天井长12米、4.5米,左侧天井长10.4米、宽9米。房屋两到三层,屋内建侗家特色建筑“半边火炉”,窗户、柱头、磉礅均精雕细刻,天井岩石铺面。该侗寨既保留侗族民居传统建筑手法,又吸收北方四合院建筑特点,为研究恩施地区侗族民风民俗和传统民居提拱了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野椒园张氏侗寨张家院子四合天井院为核心向外延伸,东至张冬平房屋90米,南至水塘70米,西至乡村公路30米,北至张…[详细]
杜氏祠
  杜氏祠位于利川市谋道镇农科村,清代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瓦项,前厅、后殿明三暗五,两边厢房三列两间,通开28.36米,通进22.51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前厅戏楼与两边厢房彩楼连接,栏板、窗花图案丰富;正殿三间高大宽敞,梁托柱础精雕细刻。该祠是利川现存为数不多的祠堂建筑之一,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汉寿亭侯点军碑
  汉寿亭侯点军碑位于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点军公园内,清代碑刻。清光绪十一年(1885),时任宜昌总镇的罗缙绅为纪念关羽在该处点军而立。碑质地为青石,通高2.88米,碑身宽1.05米,厚0.21米,碑额宽1.13米,厚0.24米。碑身阳面刻“汉寿亭侯点兵处,乾隆丙寅岁陈镇军纶所镌字也。其地上控巴夔,下制荆襄,为侯平生据险扼要立功之所,沿古遗迹书以识之,宜矣。惜制度狭小,摩挲片石,半蚀风霜,绅惧其日销沉也,为易丰碑,并讠志数语,刻手书虎字于末,非有附骥之私亦向往之不能置耳。”阴面刻“虎”字。碑额下端正中部刻“万古不朽”。该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