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饶汉祥旧居位于武穴市上河街18号。建于1923年。饶汉祥(1883~1927),武穴人,曾任鄂军都督府秘书长、-秘书长;也是著名的骈文作家,著有《珀玕文集》、《珀玕诗集》等。该旧居为仿欧式三层建筑,坐北朝南,砖木水泥结构,长17.2米、宽15.9米、高13.6米。屋顶属歇山顶与攒尖顶结合,不出檐,顶铺红机瓦。砖砌墙,钢筋水泥跨梁及木横梁,木质楼板。抗战时期日本司令部就设在该旧居,侵华日军在鄂东地区的投降仪式也旧居里进行。该旧居见证了日军侵华罪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该建筑具有独特的欧式风格……[详细]
  虎牙山盐运纤道位于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村西100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荆州知府邱天英主持修建,同治十二年(1873),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李瀚章为提高盐输入量增加税收以资弥补军费支出而重修。纤道位于长江北岸虎牙山下,东起鹰子坳,西至狮子头,全长约1500米,宽约2米,临江岸边有石柱护栏。纤道西螺丝山立有“重修宜昌府虎牙滩碑记”石碑一通,青石质,圭首,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通高2.76米,宽1.07米,厚0.17米,碑文楷书28行850字,记李瀚章视察虎牙滩并拨款重修事。囗希钟撰文,王肇基书丹。……[详细]
  米应生故居位于崇阳县,共有两处,一处在白霓镇浪口村,是其出生及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另一处在天城镇白泉村,是其自京师返乡后的居所。浪口村米氏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布局,一进三重,有门厅、中堂、后堂和厢房,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白泉村米氏故居建于嘉庆初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正屋及厢房,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单檐硬山青瓦顶,明间抬梁式构架,两山穿斗式构架。米应生(1780-1832),字石泉,号桃林,京剧创始人之一,汉调名伶。其故居是研究中国京剧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详细]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号。建于1924~925年间,英国景明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属欧洲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格。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1890年于上海设立中国总公司。1912年在汉口设分公司。珍珠港事件后,大楼曾作日军禁锢俘虏之用。该旧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系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按三段式划分,采用西式隅石与中式纹样作为装饰,外墙仿麻石墙面,墙角有隅石护角,檐口装饰及阳台细部处理留有中国传统手法痕迹。该旧址是汉口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汉口民国时期重要的商贸……[详细]
  万福垴遗址位于宜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周代遗址。南北长约980米、东西宽约575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2012年6月基建过程中发现铜鼎一件、编钟十一件,其中一件编钟刻有铭文“楚季宝钟厥孙乃献于公公其万年受厥福”。随后进行了发掘。出土陶片以夹细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陶色主要为灰胎褐陶、褐胎黑皮陶、灰黑陶、磨光黑陶等,纹饰以绳纹最多,网格纹次之,少量弦纹、暗纹、乳钉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罐、豆、簋、盆等;石器有石片、石球、牌型器等;铜器有箭镞等。该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为研究早期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详细]
  位于蕲春县蕲州镇街口树打鼓台山南100米。詹大悲(1887~1927),原名培瀚,字质存,湖北蕲春人。1909年任《商务报》主笔,不久参加革命团体文学社,任文书部长,同时创办《大江报》,武昌首义胜利后,任汉口军政分府主任。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武汉策划反袁,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候补中央执委、-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委员、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等职,与0人亲密合作。1927年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秘密杀害。墓封圭高1.4米,长3.5米,宽2米。1988年当地政府立碑纪念。……[详细]
  喻家楼遗址位于麻城市阎家河镇喻家楼村和罗家铺村,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垣呈南北走向,夯筑而成,宽30~50米,残存高1.5~2.3米。城垣外坡护城壕遗迹明显,形态较完整,距城垣约10米,壕沟宽12~30米、深约1~1.5米,壕沟闭合环绕城址一周。2008年考古发掘表明该城垣属西周时期,叠压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上。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器形有鼎、罐等。该遗址中有面积较大的西周时期城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详细]
  换甲山学堂旧址位于松滋市沙道观镇和平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换甲山学堂始建于1922年,时为三栋中式平房,由比利时教会与地方士绅兴建,用于传教及开设蒙童学堂。1933年,学堂转归美国教会后,美国传教士狄隆拆除平房,修建钟鼓亭、教堂、办公住宿综合楼各一栋,仍继续办学。现存教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10米,进深14米,前部硬山顶,大门圆拱形,高3.27米,宽1.85米;屋顶卷棚,对称立柱共8根。该学堂为地方培养人才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对于研究近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细]
  节山大夫第位于通山县通羊镇郑家坪村,清代建筑。包括大夫第、孝子坊、种子桥。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朝西,面阔五间,通深三进,占地840平方米,硬山顶式,青砖及顶,青瓦覆盖,前后厅穿斗木构,正厅抬梁构架。孝子坊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28),平面呈“八”字形,面墙呈三门四柱牌楼形式,正门顶额匾牌为钦赐“皇恩旌表”龙风碑,中额为“孝子坊”,二侧及上下均为砖塑面墙与彩绘的装饰。种子桥为单拱单券单伏石拱桥,拱券石排列为横联拱券。节山大夫第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及宗族伦理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连舜宾墓位于广水市陈巷镇虎弼冲村。北宋墓葬。坐西朝东。封土堆原高3.5米,底径15米。封土堆周围残存2米多宽、200米长、用黑牛石砌成的石墙,墓碑、牌坊均已被毁。连舜宾,北宋处士,其父连正患病后,终身不仕,孝侍病父,德行远播乡里,潜心教养四子,与“兄弟状元”宋祁、宋庠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师生之谊。天圣八年(1030),客死云梦。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初四安葬于现址。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仰其功德,为其撰写了墓表。连舜宾为-民党荣誉主席-的先祖,该墓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详细]
  市政府礼堂江岸区沿江大道187号建于?~1954年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武汉市政府礼堂,精美而大气。四坡水茶色歇山屋顶,三层水泥框架结构,左右对称布局,两边设有晒台。其外观是中式建筑风格,内厅是苏式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有武汉大学的影子,也有京城许多丹楼碧阁的血脉。礼堂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其大胆地反复重檐,给人高殿嵯峨之感。钢筋水泥的西式墙体,厚实沉稳,又峻宇雕花,庄严中不失华丽。这在四柱三门入口处,表现尤为明显。……[详细]
  羊鼻岭遗址位于房县白窝乡长龙村西南,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铲、刀、镞和陶片。新石器时代仰韶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和彩陶,彩陶纹饰有草叶纹、花瓣纹,器形有盆、钵、碗、锉等;屈家岭文化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细绳纹及彩绘;器形有鼎、杯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杯、罐、研磨盆等。商周陶片有夹砂红陶绳纹鬲足及泥质灰陶板瓦等残片。(第二批)……[详细]
  太平天国军半壁山战场遗址及千人冢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清咸丰四年(1854),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万余人分三路东下,逼九江。为争夺上游屏障天京,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数万人在江北的广济田家镇和江南阳新半壁山之间,设拦江铁索,抗击湘军。11月20日至24日,双方激战于半壁山。太平军作战失利,半壁山失陷。上千名在战斗中牺牲的太平军将士,被当地群众埋葬于半壁山西麓。冢形如凹坑,1883年立有石碑,碑额刻有“千人冢”三个大字,碑文记述作战经过。半壁山为临江孤峰,形势险要。(第三批)……[详细]
  汪氏宗祠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河庙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一进带厢房天井院式。通宽14.5米,总长18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梁架穿斗式,人字坡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天井用青石板铺墁。前厅及后堂面阔均三间,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一间。前厅、后堂之间围墙正中各开有一个券顶小门。山墙均为人字封火山墙,用有“汪氏宗祠”铭文的薄砖清水斗砌。该宗祠是极具地方特色,也是我省现存祠堂类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个实例,是研究古代公共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详细]
  神祖台遗址位于天门市佛子山镇戴河村,周代遗址。由大神祖台遗址和小神祖台遗址组成。大神祖台遗址为南北向长方形台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8米,东北有城墙及墙体护坡,西墙中部有缺口,可能为城门;发现有灰坑、房基、红烧土墙等遗迹,采集的陶片陶色以红、褐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有鬲、盂、小口高颈罐、甑等,另有骨锥、鹿角、铜渣、铜箭镞等。小神祖台遗址为不规则圆形台地,面积约0.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8米,文化内涵与大神祖台遗址相似。神祖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