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景陵古城墙位于天门市竟陵街。明初,天门筑有土城墙,洪武二十二年(1389),城墙被洪水冲毁,成化十一年(1475)知县张继宗重筑土城,环湖为隍,正德九年(1514),知县陈良玉沿土城修建砖城。清顺治十一年(1654),增建城门楼四座,清雍正四年(1726),对城墙进行了修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城墙惨破坏。现仅存北门城墙一段,长约50米,高4米,为长方形灰瓦错缝平砌。该城墙是天门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具有较高价值。……[详细]
  大晟庵箭楼位于丹江口市土关垭镇银洞山村,清代建筑。由箭楼与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箭楼共四层,青砖砌筑,小布瓦顶,墙厚0.7米,墙面上,不规则分布着八个窗户和数十个箭孔;箭楼顶部中心梁上有“大明正德元年立”、“大清乾隆九年重修”等墨书铭文,以及红黑相间的太极图案。东西厢房为抬梁式木架结构,两侧硬山及前檐下均绘有图案。该建筑为研究武当山道教文化对周边建筑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以及防御性建筑的地域关系提供了依据。……[详细]
  李氏宗祠位于阳新县太子镇老街,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李氏家族中大学生兼候选县丞李枫泉、李超凡二人提倡兴建,历时五年建成。由主屋、侧屋、后院组成,占地十余亩,后在1930年被毁,现存建筑为1936年重建。座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20米,进深60米,为单檐砖木瓦房,抬梁和穿斗构架,硬山墙搁檩,滚龙屋嵴。宗祠内有戏台、看台、天井2个、正厅、后厅及神龛。该祠对于清代祠堂研究具有较高价值。……[详细]
  步青桥及字库塔位于利川市毛坝乡青岩双泉村。步青桥建于光绪元年(1875),南北向跨太平河支流。单孔石拱桥,长21.4米,宽4米,孔跨7.2米,拱券纵联砌置。字库塔位于桥北,六角三层楼阁式空心石塔,通高5.7米,二层西壁辟窗,额题“步青桥”、三层西壁阳刻楷书“字库”。步青桥南有当年修桥的国子监太学生刘玉成及其家族墓地。步青桥、字库塔是川盐东运通道上的重要人文景观,对于研究川鄂盐运史、交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五批)……[详细]
  太平塘摩崖题刻位于利川市都亭街办事处连二塘村。刻于鄂西南邻近四川要道旁的绝壁上,因该地自古有两口相邻的水塘而得名“连二塘”。幅面高5米,宽4.8米。阴刻楷书,中书“太平塘”3字,字径0.8米见方,右上角书“太平年”3字,字径0.2米见方。“太平年”系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年号(1356-1357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据蜀,曾在利川建立“忠路宣抚司”地方政权。该题刻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革命活动的实物见证。(第二批)……[详细]
  “楚王城”遗址是我县一处重要的古城遗址。它坐落在云梦县城关,总占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周长7700米,现存夯土城墙距地表高2.7米左右,城墙内外有护城河,河宽43.6米,古城总体呈东西长、南北宽不规则长方形,中间一道南北向城垣(即中城垣),将该城一分为二。据初步考察,古城门按东西南北开设,东城门设在丁字口(又名金子口),面朝曲阳湖,另外三门各有一坡斜对城门,分别为珍珠坡、季堵坡(即现在的睡虎地)、黄土坡。古城内分布有新石器时期到汉代以后的居住遗迹,城外四周分布着东周至秦汉各个不同时期的古墓葬区……[详细]
  双节流芳牌坊位于蕲春县张榜镇孙冲村。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坐西朝东,为四柱三间三楼红砂石牌坊,通高5.15米,宽6.25米。中额枋书“双节流坊”,上额坊书“旌表故儒生张盛寿之妻蔡氏故儒生张盛熹之妻田氏”,落款“乾隆七年立”,均为楷书。下枋及两侧柱、枋高浮雕“二龙戏珠”、“渔樵耕读”等图案。该牌坊保存较为完整,浮雕图案栩栩如生,极具历史艺术价值,为研究蕲春地方文化和清代牌坊营建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详细]
  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位于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街下花台。1928年12月,贺龙率部抵达利川,与中共(恩)施鹤(峰)部委书记杨维藩会合,在此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中共湘西前委员会”改为“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贺龙。旧址原为张爷庙,始建于清,民国初重建。一殿两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中间大殿四列三间,进深7.7米,面阔14米。悬山顶,木结构。该旧址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物见证。(第五批)……[详细]
  襄阳楚王城遗址位于襄阳县黄龙镇高明村油坊湾,新石器时代、西周遗址。相传楚王曾在此建城,故名。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左右。暴露出红烧土。采集有石斧和陶片。新石器时代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有蓝纹、刻划纹、弦纹等,器形有鼎、豆、罐、盆、钵、瓮及纺轮、陶拍等,属石家河文化;西周陶片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罐、盆等。(第三批)……[详细]
  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花庙乡龙窝村。1915年,杨守敬在北京去世,第二年遗体归葬于此。原墓1960年被毁。现墓为1987年当地政府重建。墓呈半圆形,底径2•5米,封土高1•7米。墓前立三厢碑一座,碑东向,高3•1米,宽1•95米。碑首刻杨守敬遗像,碑阳刻“杨守敬先生之墓”,两侧刻“重修杨守敬先生墓碑记”。碑前有石香炉、拜台各一个,左右立石狮一对。墓地占地面积130平方米。……[详细]
  圆通寺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界岭村。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光绪年间重修。现仅存山门、主殿及数通碑刻。山门,面阔三间14.3米,进深一间7米,抬梁式构架,硬山布瓦顶。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圆通禅寺”。后殿,为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14.85米,进深三间11.86米,抬梁式构架,悬山布瓦顶。殿前有石经幢一对,形制相同,通高1.94米。该寺是三峡湖北地区显见的禅宗寺庙,对于研究佛教在三峡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第五批)……[详细]
  红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红安县城关镇小北街10号。1931年12月红四方面军夺取黄安后,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1932年1月,黄安县苏维埃政府随之改名为红安县苏维埃政府,下辖6个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朱贵松。旧址原为县考棚,始建于清代,原有3进,前幢为文昌先代祠,中幢为土地祠、尉华堂、魁星祠,后幢为号舍,分东、西两舍。现存中幢和后幢,总面积300平方米,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第二批)……[详细]
  杨洪胜烈士墓位于谷城县城关镇茶庵村西1000米。杨洪胜(1886-1911),湖北谷城人。1903年加入湖北新军。1911年加入文学社。武昌起义前夕,被武汉临时总司令部推任交通,负责运送军火。10月9日往工程营转运军火时被捕,1911年10月10日凌晨与彭楚藩、刘复基就义于武昌,合称武昌首义三烈士。1912年,其灵柩送回原藉安葬于此。墓封土高3米,直径5·3米,外砌围墙。1981年重新维修。(第三批)……[详细]
  赵王墓位于东宝区烟墩镇车桥水库库底。传为宋赵王之墓。封土底径约26米,残高9米左右。暴露出砖砌墓室,为仿木建筑式样,由甬道、墓门、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墓门前后两到大门用高1.8米、厚0.08米大石雕成。前室方形,转角砌高2米的半圆形柱八根。后室平面八角形,也有八根柱子,室内有黄、绿、紫、黑色壁画。斗拱为一斗二升的互交斗拱,分柱头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两种。墓顶砌成藻井,并用青灰色瓦砌成檐椽。(第一批)……[详细]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于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清代。李蘅石是清光绪年间人,曾任新疆按察使。故居由大门正厅、过堂、祖堂及厢房等构成,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正门青石雕刻“光禄大夫”四字,屋顶重檐迭嵴,翼角飞举,屋檐下彩绘忠孝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李氏宗祠,由戏台、看台、正厅、过堂、祖宗殿及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宗祠封火山堵呈龙形,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态加工,柱础作宝瓶状,雕刻精美。(第四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