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雀岩墩碑屋位于利川市谋道镇寨坝村。碑屋是一种将墓葬建在堂屋之后的特殊建筑。雀岩墩碑屋建于1929年。坐西朝东,由碑屋、墓冢、墓碑组成。碑屋为四列三间木构楼房,面阔15米,进深7.44米,悬山青瓦顶。墓冢石砌,设在碑屋堂屋之后,顶部建廊房。墓碑设于堂屋后壁,高约3.8米,圆首。该建筑是目前鄂西、川东地区唯一保存的碑屋,对于研究土家族人的生死观念以及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批)……[详细]
  周家大屋位于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管委会楠竹厂。建于清代。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有房屋100余间,天井30余个。坐东朝西,采取以正屋为轴线,侧屋分布于正屋南北两侧巷道的对称布局,互设堂屋,按左为大的顺序排列,总体上形成南北拱卫的形式,平面布局呈“井”字状。正屋中厅尚存“旌表节孝”、“晋秋绎师”两方木匾。该建筑功能设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鄂东南自然农业经济条件下的典型居住形式。(第五批)……[详细]
  红色战士公墓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部在武汉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1929年春,被屠杀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革命群众近千人。烈士牺牲后,遗体有的由家属、亲友认领安葬,有的无人认领,被弃于刑场。目睹烈士们曝尸刑场、无人收殓的惨烈情景,共产党员陈春和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带领几位工人划船过江,趁夜潜入汉口济生善堂广坪、余记里空坪和武昌文昌门外等地的刑场,冒险四处收拢被害烈士遗骨,用小船运至汉阳,秘密安葬于龟山西南麓补乾亭右侧山坳内,同时埋大石块以做标记,并……[详细]
  红军堤位于潜江市周矶街道办事处工家村。1931年6月,田关河溃口,贺龙率红九师两个团,组织4县2万多民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修筑起长19公里的大堤,堵住了洪水。群众取名为“红军堤”。1949年后,潜江县人民政府为红军堤立碑,上刻贺龙题词。现存红军堤高6.5-7.5米,顶宽4.5-8米,堤脚宽45-50米,至今仍起着防洪作用。它是红军与当地人民血肉与共的见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第五批)……[详细]
  太白顶塔林位于随州市桐柏山太白顶风景管理区,清代塔林。分东西两个塔林,分别有7座塔、3座塔。10座塔均为和尚墓塔,除1座用自然石块垒砌外,其余均用人工凿制的规整石材砌成。塔身三至八层不等,最高7.5米,最矮3.08米。分楼阁式塔和喇嘛式塔两种,并有空心和实心之别。其中2座塔身下嵌有石碑,记载墓主法号和下葬纪年。该塔林整体布局合理,建筑别致,保存较好,为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详细]
  武昌一纱厂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临江大道。随着湖北布、纱、丝、麻四局相继建成,湖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成为华中最大的纺织业中心。1914年,汉口商务总理李紫云,邀约巨商程栋臣、程佛澜兄弟等人合股筹建武昌第一纱厂。1919年建成投产,全厂有8.8万纱锭,300台布机,占地12723平方米,建筑面积44720平方米,是当时华中最大的纺织厂。旧址内的百年钟楼,原是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这是一座3层砖混结构大楼,由英国公司景明洋行设计。钟楼正面有二层外廊,古典爱奥尼克柱式,立面装修精致。中部入……[详细]
  望风尖摩崖石刻位于浠水县绿杨乡绿杨桥村,元代石刻。刻于一高2.8、宽2.6、厚1.6米的不规则山石的东直立面,文字周围有阴刻线条,形成带碑座的圆额石碑样式。幅面高1.38、宽0.8米。阴刻,楷书,圆额处刻有“阿弥陀佛/普庵石佛”,碑身处刻有“建桥塔徒弟僧惠俱立/间山创寺龙岩大师书/延祐戊午匠人姚文卿刊”。该石刻为浠水县首次发现的元代纪年石刻,对研究元代当地的佛教传播具有一定价值。……[详细]
  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西周时期墓地。处于漂水东岸一南北走向的椭圆形岗丘,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2011~2013年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40多座,7座马坑,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等遗物,多座墓葬出土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该墓应是与曾国有关的一处墓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详细]
  黎元洪墓位于武汉市洪山区桂子山东北麓。黎元洪被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推上风口浪尖,始任“鄂军都督”,后与袁世凯、段祺瑞斗法周旋,先后两任民国大总统、三任副总统。1928年6月3日病逝于天津。现在武昌华中师范大学东门里的土公山山坡上,埋葬着这位“民国元勋”。据史料记载,1935年,民国政府为死后7年的黎元洪举行国葬,在武昌土公山修建墓基,整个墓园占地约百亩,章太炎撰写了“大总统黎公碑”篆额及墓志铭,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李根源书写。1966年“文革”时墓葬被毁,后在墓冢原址兴建了一幢楼房。1981年辛亥革命……[详细]
  陆羽文学泉井位于天门市竟陵镇陆羽村官池北畔。又名陆子井,俗称三眼井。始建于唐代,因陆羽在此向隐士邹夫子求学煮茗而得名,清代重修。井口盖六角形青石板,上凿直径35厘米圆孔三个,呈“品”字排列,深2.5米。砖砌井壁。清乾隆壬寅(1782)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于井侧立石碑1通,高1.8米,宽0.8米,厚0.18米。碑阳刻“文学泉”3字,碑阴刻“品茶真迹”4字,均为楷书。(第三批)……[详细]
  “郧县人”头骨化石遗址“郧县人”头骨化石遗址位于郧县汉江河畔的的青曲弥陀寺村学堂梁子,1989年5月,发掘出两颗完整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被专家确认为距今已100多万前的远古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它向世界宣称: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古老的“郧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现在在“郧县人”出土处建有“郧县人”雕刻头像,“郧县人”展馆。……[详细]
  松鹤堂位于江陵县郝穴镇西湖路,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回”字形,占地面积296.4平方米,总面阔15.2米,进深19.5米。共两层,设走马回廊。上层扶手采用栏杆与栏板构建,板上雕刻菱形纹、缠枝纹和花鸟纹。下层为木板式墙裙。屋面为小青瓦覆盖,四周檐口设饰花纹的瓦头和滴水。整个建筑外部均饰朱漆。该建筑无论是结构还是雕刻艺术,在江汉地区少见,对于我省古建筑类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佛母塔位于黄梅县黄梅镇东禅村,元代建筑。为麻石仿木结构,三层楼阁式,高2.15米。方形塔基,上置六边形须弥座,束腰处线刻壸门。每层塔身南面凿佛龛,浮雕莲花座佛。一层龛的右侧上镌:“大元延佑改元岁次甲寅三月二十五日”等字,为楷书阴刻竖写三行。塔檐为山花蕉叶状,宝珠塔刹。该塔是黄梅县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元代古塔,且塔身上刻有明确的建塔铭文,对研究元代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详细]
  林育南故居位于团风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林育南(1898—1931),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1921年入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等职。故居始建于民国初年,抗日时期重建,一进两重,面积63平方米,砖木结构。林育南故居是其早年生活、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第五批)……[详细]
  敖宗祠位于竹溪县蒋家堰镇黄石头村,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384平方米,二进一天井院式布局。前厅、后堂(仅存基址)均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小灰瓦屋面。前厅大门有贴面式砖砌门楼,四柱三间。天井青石板铺成,四周有排水设施。该宗祠的嵴饰及半圆形山墙,很有地方特点,正立面装饰使用了大量的青花瓷镶贴及浮雕艺术,都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该宗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