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文物古迹介绍

341、五皈寺
五皈寺
  沙陇镇溪西乡五皈寺,俗称“五保寺”,肇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南宋景炎三年(1278)释续开扩建,相传文天祥前来礼住持并步上沙丘望幼主,明洪武一年(1368)“虱母仙”何野云也到此。1984年起由住持释惟振重兴,文物颇多。相传南宋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志定和尚到此,观察地势,见西南山的大龙溪、水龙溪两溪水浩大长流,东咸水溪流通至海,沙滩平坦,是为宝地,遂于此筑宇建寺。名为“五皈”,其意是常住要有“五戒三皈”。后来,沙陇人多,分为五片,称“五保”,故俗称之“五保寺”。据说明朝刚立,即洪武一年(1368),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兵败流落到此,为高姓建祠,步至寺,效文丞相登丘怀主。后来因七座沙丘环寺(今遗存最大沙丘“七头埔”),寺易名“七星寺”。故民谚云:“未有溪西地名,先有高姓;未有……[详细]
杜国庠墓
  杜国庠墓坐落于澄海区凤翔街道东港路,建筑物形状为:墓基座为圆形。该墓座东向西,占地1800平方米(1985年以前占地约300平米),建筑面积475平方米,建于1961年10月8日,1985年重修。墓碑为灰岗岩,正面上方立瓷质杜国庠同志遗像,下方“杜国庠同志之墓”7个字阴刻。墓碑背面阴刻陈御仙(杜国庠夫人)为杜国庠撰写的碑铭,“杜国庠同志之墓”及碑铭均系王鼎新手书。墓埕两侧立郭沬若、许涤新纪念杜国庠同志而作的诗刻在2块石碑上,石碑文阴刻镶金。墓埕、墓道、台阶均为彩色水磨石(2005年10月维修)。墓埕及墓道有树木花草,主要有柏树、雪梅,墓地范围砌墙加铁栏杆,墓道前有铁门。杜国庠同志是澄海莲上兰苑村人,1889年4月16日出生,曾用名杜守素、林佰修、吴啸仙,中共党员,是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学家……[详细]
李氏宗祠(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
  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区中山路中段,原为李姓祠堂,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它是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早在1925年3月,东征军占领潮州后,为使随军东征的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能有机会补习课程,筹设潮州分校。未及一月,军校学生奉命返回总校。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11月再次占领潮州,复设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于李厝祠(1926年5月1日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招生范围为惠、潮、梅、海陆丰各属学生。由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分校校长,何应钦为分校教育长兼代校长,周恩来兼政治部主任,王昆仑为秘书兼政治教官;同时,聘请黄埔总校的熊雄、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员为政治教官,陈勉吾、张光、张镜澄、方万方、张岳嵩为军事教官,反映了当年国共合作创办该校的历史事实。12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详细]
新联大夫第(牛角屋)
  牛角屋位于西阳镇白宫仙花村,距白宫圩约3公里。牛角屋又名丘氏大夫第。这座房屋由丘开麟、丘湘麟兄弟兴建,光绪元年开始建筑,10年(1884年)建成此屋。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牛角形的围龙屋天下独此一家。从正面看,此屋与客家围屋没多大区别,坐北向南,黑瓦白墙,为三堂四横一围屋的结构,屋内是典型的围龙屋建筑,厅堂布局规整,横梁瓦角坚实,雕梁画栋精致,全屋有89个房间。虽历百年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从后门走出里屋,才发现屋后花头背前左右各有一圆形水井,直径约60公分,与一般水井不同的是,它们没有井沿,水位常年较高,伸手可触,用水非常方便。一般围龙屋只有一口水井,都在屋前,而牛角屋的两口水井,设在屋内,似两个牛眼,圆圆碌碌,此为一特。从左边往上走,围龙部分只到一半戛然而止,尾端另建有一进两横的小房子,宛如……[详细]
古城石牌坊
  古城石牌坊是一块块活化石,记载下潮州历史上的辉煌,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潮州俗话说:“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面,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详细]
石寨土楼
  石寨土楼石寨土楼(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位于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于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兴建,至明隆庆1567年建成,为时45年,距今490多年。坐东南向西北,东、西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高出方楼约2米,总面阔33.8米,总进深26.3米,共计房屋71间,占地面积约889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盝顶、灰瓦面、山石三合土墙基田骨泥夯墙。树德楼由该村郭姓十世祖于明代天启1622年兴建,至清雍正1723年建成,为时101年,距今390多年,2006年、2007年按原貌部分修缮。坐东向西。为三层方形土楼布局,西南、东北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总面阔25.60米,总进深28.80米,共计房屋58间,占地面积约738平方……[详细]
井下吴屋
  井下吴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井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为乡人吴昆亭所建。井下吴屋面阔43.3米,进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整屋座东北向西南。主体为三堂三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占地2252平方米,共64间11厅6舍。前面有平坦耕地,周围有潺潺溪流。堂屋后有高起半月型“花台”,花头与主体合起来形成一个半圆。左右各建外门楼一座,右门楼前原有半月型池塘,屋前右侧原竖有光绪十七年进士石楣杆,左侧建有水井一口。吴屋整体设计紧凑玲珑,左右对称,层层深入,步步升高,泥砖墙,杉木顶架,瓦块天面,是典型的客家围建筑。穿透式梁构架,方柱、柱间、厅门设雕花屏风,起分隔空间和装饰作用,主体一、二进为三合土地板,三进及横屋、天井均为青砖地底,中堂横屏上绘有“杖履春多”彩画,中、下堂横屏上……[详细]
谢瀛洲故居
  瀛洲堂,位于木棉村侧的木棉小学(原蔚南小学)内。瀛洲堂是一座用近代建筑材料构建,欧洲风格糅合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近代建筑。瀛洲堂是谢瀛洲在法国留学回国后修建,其时他参照西欧 近现代建筑风格,亲自设计,并从法国运回所需的建筑材料营造。现存的瀛洲堂除了主体两层半建筑外,还有楼前一四柱中式廊亭,为四柱歇山顶形制,柱上身和梁架雕饰瑞图案,屋顶铺素瓦。过廊亭,及其右侧一两层盖瓦顶小楼。铺绿色琉璃瓦的中式亭台在主体建筑大门之后,并与主体建筑相连,主体建筑大门上挂“瀛洲堂”石匾。建筑外观为八根粗大且高壮的柱子骨架,内四根高伸过了二楼楼顶,既稳重,又典雅,呈左右对称。一层中间为厅堂,堂前设神堂,两侧房间有道廊,分开四间,道廊通两侧门到屋外侧。楼梯房在厅堂的左后侧。瀛洲堂建筑注重空间视觉,两层楼均有4米多高,同……[详细]
已略黄公祠
  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潮汕地区目前唯一被国家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二进祠堂,坐北向南,门额有阴刻“已略黄公祠”5字,背面镌刻“孝思维则”。整座祠堂建筑结构独特,其门楼两侧及四周墙壁均镶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画幅,尤以马面坡屋架的镂空双面雕为精湛。正厅面阔3间,明间较大。屋架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厅楣装金漆画,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梁柱间诸穿插构件间,有造型生动、内容丰富的戏剧木雕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淹金山寺等为内容的雕刻,惟妙惟肖,极为雅致。屋脊饰嵌瓷彩画。刻工精致,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千姿百态,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欣赏价值,整座建筑物充分运用了潮州木雕特有的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种手法,使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详细]
平顶山遗址
  平顶山遗址在南朗镇平顶村平顶山的东南坡上,紧靠中珠公路。1986年7月,中山市博物馆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该处有遗物暴露,便进行了清理工作。发掘面积约150平方米,已清理约30平方米。分两个文化层,第一层出土隋代遗物;第二层出土汉代遗物。汉代遗物有铁器、陶器两类。铁器有铁刀、铁斧、铁锸、铁釜。陶器有泥质橙黄陶,拍印小方格纹,肩部饰弦纹陶罐,肩腹部饰刻划凹弦纹、三角纹和菱格纹、直腹平底陶提筩,陶盂等。还出土算珠形陶纺轮和椭圆形两面有十字凹槽陶网坠。出土隋代遗物有青釉高足盘,盘内底印柏树纹和团花纹;青釉碗,碗内底部刻划弦纹和朵花纹。陶提筩,高22厘米,口径11.5厘米。泥质灰陶,胎质硬。直口,矮领,斜肩,直腹,平底。上腹附一对桥形耳,肩、腹部饰刻划凹弦纹、三角纹和菱格纹。陶纺轮、网坠,有三类:一……[详细]
寨山彭家祠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叶。据称300多年前,一位彭姓盐商迁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孙后代为防御土匪滋扰,历经20多年艰辛夯土垒筑,建起该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虽然已成为当地知名景区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点之一,但所幸仍保留着初始时期的建筑风貌,以及谜一样的传说典故,风采依旧,气势逼人。1995年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南向北。彭家祠建于螺山上,山高约33米,房舍从山脚起建至山顶,共分三层,通往顶层只有北面一条平均宽1.50米,用石灰石打制成条铺至的石阶路,其余三面均是悬崖峭壁。首层建有房屋5栋,二层为书堂。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青砖砌筑。顶层为彭公可学祠,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有房舍5栋。彭家祠布局巧妙,造工精巧,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石阶路可上,而且每层均只有一个小门可通往上……[详细]
陈济棠从化故居
  陈济棠别墅,位于温泉镇河东荔园路50号。从化温泉不但山水绮丽,风景优美,而且神话传说、古迹繁多,素有“神仙洞府”之称,是著名的风景区,流溪河由北至南蜿蜒其间,河两岸山清谷翠,高山天湖银波荡漾。各具特色的三级瀑布雄伟壮观,自然美景绚丽多姿。加上有祛病健身的天然温泉水,令中外宾客络绎不绝,陈济棠早已心驰神往。传说、古迹繁多,素有“神仙洞府”之称,是著名的风景区,流溪河由北至南蜿蜒其间,河两岸山清谷翠,高山天湖银波荡漾。各具特色的三级瀑布雄伟壮观,自然美景绚丽多姿。加上有祛病健身的天然温泉水,令中外宾客络绎不绝,陈济棠早已心驰神往。1936年,正值从化温泉大规模开发,陈济棠选址荔林丛中的青龙头山,在山麓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西结合的古典风格园林式建筑。别墅坐东北向西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详细]
353、崆峒岩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岩
  崆峒岩位于阳春城西3公里处,寺宇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崆峒岩是全国“四崆峒山”之一,洞内分五层,石钟乳形成的狮子岩、瀑布岩、冷西一柱观、和尚拜观音等景观,千姿百态。崆峒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游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地址:阳江市阳春市河西类型:地质地貌古迹山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662-7621313开放时间:9:00-17:00门票:门票25人民币……[详细]
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
  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位于常平镇桥梓村(桥梓村原名为屋厦),整座宗祠占地300平方米。GPS坐标:北纬22°5845.3,东经113°5810.8,海拔高程8米。1925年秋,在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蔡如平的组织发动下,屋厦农民协会在周氏宗祠成立。农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周达墀(周时泰)、周一夔,会员约300人。农民协会组织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是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县委书记蔡如平化装成猪肉贩子,带领部分县委成员秘密转移到屋厦,继续坚持斗争。在周达墀的商店里设立县委机关,该商店为周氏宗祠的附属建筑(现已拆毁)。县委将全县农民武装编成三个大队,其中以屋厦农民协会会员为基础组成常平大队,叶汉庭任大……[详细]
郭氏大夫第
  郭氏大楼棉湖郭氏大楼,位于揭西棉湖,为清初富商郭来所建。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永昌古庙左侧,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濒临秀美的云湖。湖桥亭榭镶缀,名胜古迹交辉。与兴道书院、翰林府、云园、永昌古庙等,形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郭氏大楼显得尤为雄伟壮观,是远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誉。此楼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楼占地5460平方米(约合9亩),楼宽52米、深105米,有四条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琼楼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宫殿形式,里面原有99间房经后代修补增建,总数为100间,即所谓“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的格局。整座大楼以贝灰三合土夯成(据说三合土中和以少量地红糖),坚固美观,大院中有小院,院墙砌有长窗,清雅超俗。楼前有广场和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