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德州市旅游

德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冯李汉墓
  冯李汉墓位于齐河县焦庙镇冯李村南300米处,1997年11月26日冯李村民用土时发现。当时村民挖出南北向墓道券顶,暴露出镶嵌的画像石,后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钻探测定,该墓边长40×40米,砖石结构,规模宏大,有十几个墓室,由纵横墓道相连。墓中央有一大厅,由四根雕有图案的圆型石柱支撑,墓壁镶有大量画像石。据其规模、风格、型制、画像石等初断为东汉晚期王侯墓葬,距今约1800至1850年。我县正积极申请上级部门对该墓予以保护性挖掘,此墓对鲁西北东汉时期的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2006年12月7日,冯李汉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里冢遗址
  五里冢遗址在城区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处。冢为台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31米,台高2.3米,为一阜状。出土有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期的遗物;有骨锥、鹿角、卜骨、陶纺轮、鬲足等商、周两代的遗物;还有汉砖、唐罐等。址西侧和南面,已露出汉砖墓壁。经省社会科学院考古队考察,石斧、石镰等出土处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遗址的发展和遗存,突破了山东省新石器时期文化分布界限,扩大了认识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视野,对研究当地历史有一定价值。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宣布为乐陵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齐河武庄遗址
  武庄遗址位于仁里集镇武庄北500米处,南北长为76米,东西宽为47米,分布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上世纪70年代村民挖排水沟时把该遗址一分为二,南(水沟南)侧为高2.5米台状并种植杨树及农作物。北(水沟北)侧西部夷为耕地,东部为高0.6米的台状耕地,上面种植杨树苗。普查时在遗址上发现蛋壳陶残片,弦纹、绳纹、网格纹等陶器残片,灰陶鬲残片、灰陶鼎残片,青花瓷、鱼纹碗底残片,并散落有大量蚌壳,还发现圣宋元宝一枚。据出土文化遗存考证,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汉、宋、明、清。201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禹城五龙寺
  始建于唐宋时期,毁于建同初期,曾是禹城境内著名佛教圣地。该寺位于房寺镇崔李村,系本村三个寺庙(西寺、南寺、北寺)中的北寺。它座落于村子东北部,由前殿、后殿(各三间)组成,前殿正中供奉着如来佛祖,两个门柱及后梁和脊凛上分别雕有一条盘柱巨龙,五龙寺由此而得名。南寺与北寺一道相隔,名日三圣奶奶庙;西寺位于村西南,名日关帝庙。五龙寺有庙地50亩,以出租土地为主要活动经费来源。解放后土改时,庙地被分给本村民众。五龙寺是解放后留存时间最长、最完好,且有僧人住持寺院事务最长的寺院(1955年禹城仅存两处)。……[详细]
尹屯文化遗址
  尹屯文化遗址位于晏城街道毛官屯村南1000米处,为不规则台状,东西最长处52米,南北最长处40米,分布面积1774平方米,最高处距地面5米。断层处可见文化堆积层,遗址表面散落有大量的陶片和蚌片,有几处暴露出一米左右厚度的陶片层,有豆柄、鬲足、豆盘和蛋壳陶片。遗址南面出土一小型砖室墓,出土灰陶罐、鼎、石铲、蚌匕及蛋壳陶残片等。据考证该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商代、周代、汉代。距今有5000~2000年的历史。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城点将台遗址
  位于卫运河东岸,鲁权屯镇漳南镇村南.此处原有一大土台,东西约长70米,南北宽约30米,高4余米.相传,系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刘黑闼先后起兵,练兵,誓师用的点将台。若干年后,人去台留,其四周被水环绕,每到月末的夜晚,无月而亮如有月,素有漳南夜之称,形成一大奇特的自然景观.《重修恩县志》载有:在县城西北六十里漳南镇,有土阜丈余,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之语,后被列为恩县十景之一.1965年前后,因修路取土惜被夷为平地。……[详细]
刘安遗址
  刘安遗址位于晏城街道刘安村北300米处。原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由于村民不断取土,现为台状,高出地面1.5米,东西长24米,南北长32米,分布面积768平方米,用铁栅栏保护。遗址南侧断崖文化堆积比较清楚,发现有烧土、烧灰等遗迹现象。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绳纹鬲足、泥质豆柄等残片,另有蚌壳及少量残石器、兽骨、鹿角等,距今有2000~3500年的历史。2005年4月,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平原郡故城
  【唐平原郡故城遗址】唐代平原郡故城,在陵县县城内。当时郡城有三道城墙,外墙高约5丈,上宽约2丈,城周10公里,为颜真卿作太守时所修。现尚存唐故城墙三段。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将其划分在齐郡之下。汉高祖从齐郡分置平原郡,晋朝改为平原国。宋、后魏、后周复名为平原郡,隋初废平原郡,置德州,炀帝又复名为平原郡。唐朝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郡。2013年,平原郡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官屯遗址
  马官屯遗址位于胡官屯镇马官屯村西1000米处,东西长91米,南北宽42米,分布面积为3822平方米。地势较为平坦,遗址内有一条东西向的土路和水沟在遗址中部偏南侧通过。遗址范围内为灰土,现为耕地,地表和断层处有大量陶片和瓷片,多属夏、商、周、汉、宋之物,其中有鬲足、鬲口沿、网坠、骨器、残瓦当、磨制的三陵状石箭镞等。据采集的标本特征分析,其时代遗存属于龙山文化。2011年4月,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古贝州遗址
  位于广运街道办事处“四关”。该遗址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000米,中心位置在现汽车站的十字路口。遗址较之周围高出许多,形成一大土阜状。经数次勘查,发掘与收集,先后出土并征集到陶器,铜鼎,唐代的绞胎瓷坛,白釉瓷碗,黑釉瓷碗,宋代的黑釉小瓷狮,数枚古铜币“大观通宝”,“大泉五十”及“五铢”等多件文物,为研究贝州,历亭县的历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物资料,1957年曾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恩城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恩城镇中心小学(原为平原县第二中学)院内。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系德州市人民政府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12米,共两层,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下层15米见方,四周用7根红漆圆柱支撑,文昌阁上层12米见方,是12根圆柱和玻璃窗结构的六角形0,每层高2米,两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尖顶之上竖立着形似葫芦的白色塔尖,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寓天圆地方之意。周围用青砖扁砌高3.5米,上面又有80厘米高的十字花砖垒花墙为正方形。阁内奉有”文昌帝君”,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旧时多为知识分子所崇祀,以为可保功名……[详细]
漳南镇遗址
  漳南镇遗址 隋唐曾为漳南县遗址,又名点将台遗址。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起兵之地,遗址南侧曾有一土台,东西约长70米,南北宽约30米,高4余米.传说是其先后起兵、练兵、誓师用的点将台,被列入县八景之一,即“漳南月夜”。2006年5月在村南清理水塘时,出土碑刻、经幢、石雕、拴马桩等文物10余件,经省考古专家鉴定为唐代寺庙遗址。为武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宋氏兄弟墓
  宋氏兄弟墓位于夏津县宋楼镇。年代为清。 2013年,宋氏兄弟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氏兄弟墓为清朝末期的古墓葬,位于夏津县宋楼镇中学南,是宋氏第十一世后人宋全、宋钦的墓葬,整个墓葬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宋全和宋钦的两座墓碑,墓碑碑身高约三米,碑额部分刻有龙形图案,正中刻有大字楷书“圣旨”二字,碑文则为圣旨的具体内容。……[详细]
武城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四女寺风景区A区,明代建有佛光寺,原名石佛寺,相传为高僧占潭修建,鼎盛时期拥有八十一间殿阁。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专程前往敬香礼佛,赞道:“好一个佛光祥和之地!”从此,石佛寺更名为佛光寺。上世纪五十年代,孝女祠、佛光寺两座古代建筑因拓宽运河被拆毁。2010年开始恢复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宝光圣塔、菩提院、方丈院等。……[详细]
邢寨汪遗址
  邢寨汪遗址位于梁家镇邢寨村西北3华里处。遗址南北长100米,宽60米。遗址分3层,30公分以上为扰土,30公分以下为75公分厚的汉代文化层,再下为约两米厚的龙山文化层。出土文物有陶鬲(1i)、罐形鼎、陶罐、盆、杯、陶拍、陶豆、陶纺轮、骨镞、骨锥、角锥、石铲、石镞,还有铜镞等共119件。属于龙山文化遗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