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 > 来凤县旅游

来凤县十大旅游景点

1、仙佛寺 AAAA
推荐1
仙佛寺
  仙佛寺在来凤县城东7千米的酉水河边佛潭岩上,是我国开凿年代最久远的石窟寺之一。据同治来凤县志记载,仙佛寺建凿于(东晋)咸康元年五月(公元33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年代早于敦煌莫高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云冈石窟(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和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是我国开凿年代最古远的石窟寺之一。仙佛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窑寺。仙佛寺石窟高约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阁三层,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朴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全寺陷栖崖壁之中,重檐三叠。干栏式庙宇直伸河沿,凭栏远眺,远山如黛,丘陵起伏。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态各异,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莲台之上,高约5米半;中间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两侧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约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长35米。古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寺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也非常凉爽。每当皓月当空,影映清潭,……[详细]
推荐2
杨梅古寨景区
  杨梅古寨景区位于来凤县三胡乡,距来凤、咸丰县城和恩(施)来(凤)高速、恩(施)黔(江)高速均约20公里,以古村、古寨、古杨梅,古道、古墓、古戏楼,古桥、古庙、古院落著称。抚摸亿年石林群的厚重沧桑,叹服千年古杨梅的生命奇迹,探寻巴盐古道的文明遗存,体验百年古院落的浓郁文化,还有酸甜可口的杨梅和纯天然的特色菜大快朵颐,杨梅古寨集浓郁的土家文化、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慢生活的休闲农耕体验于一体,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规划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是以黄柏和石桥两村的古桥、古道、古墓、古石林、古院落、古戏楼、古庙宇、古杨梅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杨梅古寨有优质杨梅1.4万余亩,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有1000多棵,最大树龄有1200年,被誉为“湖北杨梅第一乡”。杨梅古寨景区是围绕“最美村庄”的定位,以古桥、古道、古墓、古石林、古院落、古戏楼、古庙宇、古杨梅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杨梅、藤茶、绿茶等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倾全县之力打造的旅游休闲、观光娱乐、农耕体验……[详细]
3、卯洞 AAA
推荐3
卯洞
  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梅子坳山卯洞,为天然形成的穿洞(类似隧洞),骑跨在酉水河上。换言之,梅子坳山犹如一座巨大的石拱桥横跨在酉水河上,令人称奇叫绝。酉水蜿蜒于鄂湘渝黔四省九县市(湖北省宣恩具、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沅陵县),是洞庭湖水系沅江最长的支流。古称酉溪,为古武陵郡境五溪(酉、辰、巫、武、沅)之一。发源于宣恩县椿木营乡的黄柏营。有两源,一条经马家湾,另一条经溪水坝,在锣鼓圈交汇。经宣恩李家河乡两河口入来凤县境,南流至来凤百福司镇鸡笼滩入重庆市酉阳县,最后在湖南省沅陵注入沅水。属山溪性常流河。河流全长477千米(一说427千米)。以宣恩沙道沟为界,以上河段名白家河,以下名酉水。酉水两度穿山而过,其中穿湖北宣恩县七姊妹山而过,由猫儿孔入,由白水孔出,伏流3000米;穿湖北来凤县卯洞而过,流经长215米。尤以骑跨在酉水河上的卯洞最为奇绝壮观。卯洞位于来凤百福司镇梅子坳村观音坪,距集镇3千米。据清同治年间《来凤县志》载:“邑之卯洞,酉水实经其中,疑……[详细]
4、龙嘴峡 AAA
推荐4
龙嘴峡
  龙嘴峡是酉水河与新峡河、老峡河交汇的地方,也是“酉水河一线串珠”景点的重要一环。“窄口子”名符其实,它是酉水河最窄的地方,被誉为“九百里酉水咽喉”,枯水时节河宽仅数米,人用“撑杆跳”能轻松到达彼岸,又被称为“黄河壶口第二”。“相思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该岛是酉水河上一个自然岛,形似一轮弯月,岛上鸟语花香,亭台楼榭,相传是土家妹子与情郎约会的地方。“仙女洞”处于龙咀峡的半山腰,上距山顶数百米,下距酉水河数百米,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洞中丹霞石与石灰石交替共生,形成了众多千姿百态的奇特钟乳石奇观。……[详细]
推荐5
徐家寨
  徐家寨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距县城60多公里。全寨64户207人,均是土家族,大都姓徐。相传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因避祸逃难,在此繁衍生息600年。现存大片土家原生态古民居、200多亩的古森林和800亩在青石板上培土辟出的古梯田。2012年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徐家寨村民大都姓徐,他们自称是唐朝徐懋功、徐敬业和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据93岁的徐可桃老人说,当年,徐达的孙子徐世秀为了躲避朝廷追杀,一路选择隐居之地,三次迁徙,来到荒无人烟的五道水,遂定居于此。至今已繁衍生息了近600年。虽年已耄耋,老人仍能清晰地报出自家的族谱,“上正通胜秀,启可朝功勋,囯泰天开邦,忠孝自然成”。老人“可”字辈,为徐家寨第26代人。以平均20年生育一代人计算,徐氏在此定居的时间应为500年前。但徐氏家谱已毁于大火,如是,徐家寨的历史在龙门阵中或摆得更加深不可测。徐家寨僻处一隅,古时基本与世隔绝,其前山如屏,寨后则是苍莽的五道岭,海拔约700米左右。从寨后山岭刚修……[详细]
推荐6
铁匠沟
  铁匠沟坐落于来凤县革勒车乡鼓架山村的半山坡上,聚居于此的50多户村民98%以上是姚氏家族。其祖先系贵州人姚氏,300多年前逃荒至此,繁衍生息。现存民国时期老宅7栋,余下近30栋虽仅30年光阴,却已破损不堪。现居于此的仅40名60多岁以上的老人。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革勒车乡是湖北唯一一个用土家语命名的乡镇。革勒车,土家语为“凶猛的河”之意。此处,由北向南有革勒车河水系,由西而过有高山申溪河水系和若干季节性小溪,多水汇入革勒车河,使革勒车集镇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之势。每当山洪暴发,水急浪高,这条“凶猛的河”如猛兽险恶,故而得名。铁匠沟坐落在革勒车西部鼓架山村一个沟壑的半山坡上,四周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其中一南北向冲沟将其一分为二。东名瓦厂坪,西为大院坝,东西二宅基一沟相隔,约50米有余。姚姓是铁匠沟的大户。据传,姚氏先祖曾是贵州享誉一方的铁匠,因生活所迫,从贵州铜仁府逃荒至革勒车,见此地山高林密,农户家刀斧甚少,便拣矿筑炉,打些铁具家什营生,随后与当地土家姑娘结百年之好,安居生……[详细]
推荐7
舍米湖村
  舍米湖村位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的来凤县百福司镇。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村内有一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摆手堂。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大师彭昌松、鼓手彭承金被命名为“摆手舞传人”,百福司镇被国家命名为“摆手舞艺术之乡”。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舍米湖,土家语为“阳光照耀的小山坡”。这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土家村落,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村党支部书记彭承荣说,他们是唐末年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裔。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舍米湖村西南有一摆手堂。独立于村寨之外,崛于坡,隐于松柏古树之间。堂前有石碑二座,分别为清道光年间彭氏家族筹建和同治二年修复时而立;堂门,正南方位;有院墙用山石砌筑,均两层内空,坚不可摧,密可隔音;门前有长柱形条石牌坊,立柱与横楣接榫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进门,一石甬与堂相连。堂前有场,……[详细]
推荐8
舍米湖民俗文化村
  舍米湖为土家语,意为“阳光照耀的小山坡”。它距县城60公里,距百福司集镇10公里,有百十公路通达。舍米湖为土家摆手舞重光之地,村北面山坡上有古摆手堂,俗称“神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圈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为长柱形条石,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院坝中心夹植柏树1株,利于跳摆手舞悬挂红灯。神堂墙壁也是石块砌成,上披“人”字形黑瓦,简单厚重,朴实无华。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石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时所立。每逢节庆,堂内均举行祭祀活动,然后欢跳摆手舞。1956年,摆手舞从舍米湖村被发掘出来并开始传承,曾先后到地区、省城表演,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现场观看了演出,给予极高评价,为土家族的确认建立了功勋。其后它就象一粒种子,迅速传遍武陵山区各县市,成为土家族代表性艺术。舍米湖的“小摆手”当时只有四套动作,分别是“单摆”、“双摆”、“撒种”、“磨鹰闪翅”,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详细]
推荐9
犀牛潭农民协会旧址
  犀牛潭农民协会旧址是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来凤县漫水乡鱼塘村犀牛潭,坐东南朝西北,面阔六间,宽约25m,进深约8m,总建筑面积约361m²,为二层穿斗式榫卯木结构传统民居建筑。1935年6月,红六军团十七师指导员马辉率领60余名红军战士来到犀牛潭,组织农民开展农民运动。同年7月,犀牛潭农民协会成立,刘维农任农民协会主席。农民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为红军扩红之前筹粮、筹款。7月底,马辉率部队随主力红军进入湖南后,犀牛潭农民协会被迫停止活动。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指示,于11月5日主动撤离根据地,开始突围长征,留下红十八师殿后以牵制敌人。红十八师是来自中央苏区六军团的老部队,以能征善战著称,师长张正坤更被称为“游记专家”。全师仅3000余人,却吸引了敌人上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经过近2个月艰苦转战,部队减员严重,仅剩千余人,52团所剩无几,师参谋长、53团团长刘风又负重伤。为便于统一指挥,部队再次到……[详细]
10、兴安村
推荐10
兴安村
  湖北名村兴安村位于百福司镇西南端,与重庆、湖南接壤,村后有 “一脚踏三省”界碑。它距县城70公里,距百福司镇20公里,有百十公路通达。由于山高路远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这里古风犹存,积淀着厚重的土家传统文化。表现在建筑上,全村8个寨堡,几乎都有吊脚楼群落,其中保存最好的是茶岔溪。“茶岔”是土家语喜鹊多的意思。这里群山环抱,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山林,确实是鸟类栖息的天堂,也为吊脚楼修造提供了丰富材料。寨子里的吊脚楼全部依山而建,楼群顺着山势,一层接一层,一个院落挨一个院落,斗檐翘角,栉次鳞比,错落有致,又全部掩映在古树绿竹丛中,成为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景观。走进院子,又是另一道风景,每栋房子都是条石砌成的台阶,条石铺就的阶沿,柱头下的磉磴也是精工打磨的。那些吊脚楼,有两头吊脚形如撮箕口的,有一头吊形如鈅匙头的,正屋与吊楼连接处无一例外都有“磨角”和“伞把柱”,几栋吊楼圈着一块明净的岩院坝,也圈起温馨祥和的农家生活。茶岔溪的吊脚楼秀,中寨的吊脚楼雄。这里是山坡上的一块平地,吊楼大多单门独户,……[详细]


全部来凤县景点>>>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