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临沧市 > 沧源县旅游

沧源县十大旅游景点

推荐1
司岗里崖画谷景区
  司岗里崖画谷景区,AAAA级景区,距沧源县城22公里,有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传说》人类再生之地的司岗里溶洞,有记载3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佤族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沧源崖画,有“天外来客的脚印”美称的天坑群,有巧夺天工的天然水墨丹青大峡谷——千米国画长廊景观,人文与自然景观交辉相映。沧源崖画谷旅游风景区位于临沧市沧源县佤族村寨勐来乡,因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崖画而闻名海内外。目前所发现的崖画群共15处,古崖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佤族远古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动,其内容丰富,构图简练,粗矿豪放,人物和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独具风格,形象地展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对研究古代民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葱茏,植被茂密,岩壁林立,溪流潺潺,民风民情古朴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是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的旅游景区。沧源崖画谷旅游风景区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县以北20多……[详细]
推荐2
班洪葫芦王地景区
  班洪葫芦王地景区位于班洪乡境内,距沧源县城31公里,坐落于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周边,景区于2020年开业,占地面积共计63亩。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回信长廊、旅游厕所、感恩广场、玻璃栈道、班洪抗英纪念碑、纪念馆、班洪四大嫂饭店及其附属设施等,景区内佤族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红色旅游文化主题鲜明,主打“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和红色文化的特色旅游景区。……[详细]
推荐3
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
  翁丁原始村落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详细]
推荐4
永和国门新村景区
  AAA级景区,永和国门新村景区,位于沧源自治县勐董镇永和口岸旁,与缅甸佤邦勐冒县绍帕区隔桥相望,景区以佤族传统文化为特色,佤族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山坡上,环境优美、风景怡人,是中缅边境永和口岸上的一张靓丽名片。……[详细]
推荐5
嘎多月亮古寨景区
  AAA级景区,嘎多村地处单甲乡北边,距沧源县城33公里,嘎多村建寨至今500余年,佤名“来公”,译作“繁华之地”“河边街道”,曾是四方马帮的集散之地、四周商品的交易点,嘎多大寨保留着282栋传统民居,是沿边现存体量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佤族传统特色民居群,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东方小夜曲《月亮升起来》创作地,《阿佤人民唱新歌》采风地,被誉为“月亮古寨”。主打“以文促旅,建设特色旅游村寨”,依托原生态的佤族村寨,做好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的特色旅游景区。……[详细]
6、葫芦小镇 AAAA
推荐6
葫芦小镇
  葫芦小镇位于沧源县城西南3公里处,于2013年建设完工,小镇占地面积202亩,共有民居180户,建筑风格保留佤族民居独有的建筑特点,外形特征为红色弧形屋顶及屋角装饰交叉角。小镇兼具农田、山体、水体景观,环境优美,风格独特。小镇180栋红色弧形屋顶特色民居与文化墙、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砖、葫芦塔、佤王府等佤族特色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佤文化特色浓郁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的特色旅游小镇。小镇于2015年6月份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小镇是一个佤文化原生浓郁的地方,白墙红瓦,配上浓墨重彩的壁画,体现了佤文化特有的炙热情怀,而潺潺流过的溪水,又映衬出了时光的静美。【浮雕文化柱前】大家请看,小镇内12根充满佤文化元素的青石浮雕文化柱、10块佤族神话故事《司岗里传说》和《佤族拉木鼓》活动镂空浮雕文化墙、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砖、葫芦塔、佤王府餐厅等佤族特色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方位展示佤族文化的特色。小镇内不仅四处花草,保留佤族民……[详细]
推荐7
永和新村景区
  AA级景区,永和新村景区,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动董镇永和社区,与缅甸佤邦动冒县绍帕区隔桥相望,距沧源县城10公里,国境线长6.8公里,167、168界桩穿境而过,属于抵边自然村,为直过民族佤族聚居村落,是永久性固定村落。景区占地面积共计66亩(包含老支书事迹展示教育厅、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观景台及其附属设施等),景区内佤族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红色旅游文化主题鲜明、乡土文化气息浓厚、边关文化氛围欢腾,主打“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边关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红色文化、乡村文化、边关文化的特色旅游景区。……[详细]
推荐8
班老“回归之乡”景区
  AA级景区,班老乡地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面,东接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班洪乡隔河相望,北连芒卡镇南腊村,西面和南面与缅甸佤邦南邓特区炉房乡(矿部)、绍帕区勐冒县梅不老乡接壤,是全县6个边境乡镇之一,国境线长达42.8千米。班老乡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异。境内属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共有森林面积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2.38%,是云南省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不可或缺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矿藏之乡”。辖区有亚洲象、白掌长臂猿、印支虎、野生豚鹿等6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桫椤、千果榄仁、藤枣、美登木、罗汉松、中华双扇蕨、董棕等19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蕴藏丰富的金、银、铅、锌等矿藏资源。……[详细]
推荐9
司岗里溶洞
  司岗里溶洞距沧源自治县勐来村3公里,“司岗里”是佤语。“司岗”是“容器、山洞”之意,“里”是“出来”之意。“司岗里”意思就是:人类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司岗里传说众多,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只小米雀飞过这里,听到山肚里非常噪杂,感到很奇怪,便用小嘴啄了啄山体,结果大山轰然打开一个洞,佤族、傣族、彝族、汉族……依次从这个洞里出来。从此人类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这样一个传说,无疑又给溶洞增添了几份神秘的色彩。据地质部门和专家考察,该溶洞洞口位于海拔1200米的凹地中。它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流,溶洞是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变迁,河水改道而成。这段干涸了的地下河道,空豁幽深,长年累月,经地面雨水的渗透浸蚀,石灰岩逐渐溶解,经沉淀凝聚而形成千奇百怪引人入胜的各种形态。溶洞的奇,除了名字,更因为是洞中化学沉积物丰富,因长年累月岩溶的堆积、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一根根粗壮高大的石笋由洞底拔地而起,像精工雕刻的华表,支撑着整个洞顶。穹形的洞顶让溶洞显得宏伟壮观。洞口不是很大,但里面别有洞天。一进洞口,宽……[详细]
推荐10
沧源藏龙洞
  沧源藏龙洞藏龙洞即龙王子的藏身之地,目前正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现已投资近100万元;从洞口下台阶大约150米才到景点叉道口,右洞现已开发600多米,左洞现已开发800多米。溶洞是由碳酸盐构成,受北东向次级断裂制约,溶洞分为主洞和支洞,主洞长1115米,平均宽30米、高35米,规模宏大。洞中堆积物有黄色粘土和碳酸盐岩块石,因为暗河沉积和洞顶崩塌而成(该洞厚4至5米,局部达10米,多分布于洞口及壁底侧)。洞中的这些化学沉积物非常丰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由于多年地质演变原因,洞中厅堂很多是百兽厅位于进洞后120米,长40米,宽48米,高28米;该厅内石笋、石柱发育,千姿百态,有似小猴嬉戏、狮子蹲坐、老虎觅食等;神田厅从低到高层层叠叠,极富均律,该厅位于550米处(厅长40米,宽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坝高1.7至1.5米,宽3米);充满神奇色彩的观音厅,厅门一石笋,很象观音乘坐的宝莲。走入厅中,石柱有的象阿佤少女,有的象巨型灵芝,也有的象弥勒端坐,形象逼真,栩……[详细]


全部沧源县景点>>>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